大数据杀熟那么猛,为什么识别不了翻新姨妈巾?因为背后水太深了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浏览次数:105
原创作者:老朱(朱钊霖)——企业幕后的思考者
首发平台:老朱话经营,2025年4月1日
#深度好文计划#
今年 315 晚会感觉有点清风拂面的意思,从那么多不法商贩中费尽心思挑出来了那么几个明正典刑,可谓是煞费苦心。
你要知道经济的关键是企业,企业的运营最大的依仗是「信心」,如果一个行业被「权威媒体」曝光,哪怕只是一只老鼠,这个行业的小蝴蝶将会刮起一场飓风,经营者的信心将会被动摇,甚至摧毁。
2025 年的民营经济一定要复苏,特别是国产品牌曾经的弱势行业,如今正要迎头赶上时被一巴掌按下去,你要是执棋者你会这么干吗?
新能源汽车代表的国家战略不敢动,更别说AI,机器人了。美容、旅游代表的民生关键不能动,外卖、快递和网约车问题多,动了问题更多。也就是说,高低都不能碰,在今天的环境下想找个合适的对手都不容易呢。
于是,今年的 315 很智慧的选择了,小行业的小企业,大企业的小问题,用来「游街示众」。既让人们看到了正义,又让提心吊胆的商家放下了一口气,对吧,医美?
蜜雪冰城的柠檬隔夜?这个问题用你说?你问问那么多餐饮有多少会销毁当天的食材?我见过那么多中央厨房,比家里干净的一个也没有。相较之下,蜜雪冰城的那点事连报道的必要都没有。
要说值得分析的只有一个,「希希纸业」,它的那点事不算啥,市场上这么干的人没有一万也有八千,但背后隐藏的商业逻辑其实代表了一个现象:
旧时代落幕前最后的挣扎,以及新消费品打法的升级必然。
——到底怎么回事?从事故到故事,我们继续。
为什么电商能用大数据杀熟,但就没有办法通过大数据识别翻新姨妈巾,槽头扣肉?黑网贷公司都能轻易的就能拿到我的资产信息,为什么数据源头的平台公司连一个公司干什么的都查不明白?
是不想?不能?还是不愿?从商业的角度来看,这里面有的故事可比晚会有趣多了。
首先聊聊市场,要注意这里的市场并不特指某个平台或市场场所,而是指货品流通的整个场景。
在这个场景中,第一关系是「供需」,也就是有人卖,有人买;有人买,有人卖,这一来二去形成了「买卖」。
你一定听过,在「需大于供」的市场里,产品稀缺,消费者被动到没有选择权,商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吧。但在「供大于需」的时候呢,商家多用户少,消费者会占据主动吗?
答案是不会。商家之间的竞争更多是排位赛,它们分别在高、中、低三段市场中争夺排位赛,市场中的优势商家会形成「区域定价权」,从而继续主导交易。虽然买家的讨价还价能力变强,但商家会通过各种手段占用户心智,从而夺回主动权。
结论是:市场主体始终是商家,无论它们的竞争多么激烈,消费者从来没有真正的掌握过主动权。
这说明了什么?寻租的经济学原理不讲了,举个例子你们参悟。
在你家门口的菜市场里,购买者主要是你们小区和附近居民,菜市场招租来的商户负责给你提供产品,菜市场则从商户那里收取租金。很简单的商业模式对吧,随处可见。
请问,商户的目的是什么?卖东西赚钱。如何能赚到钱?提供高利润的产品,或高销量的产品。那这件事是秘密吗?当然不是,只要是一个成熟的菜贩子,这套操作它们都懂。
如果商户达不成赚钱的目的,它是不是就不会来租赁,菜市场就赚不到钱,对吧。那么请问,菜市场是站在你这边的?还是商户那边的?仔细想想。
菜市场提供复秤台,治理缺斤少两;菜市场提供保安,维护购物秩序;菜市场提供先行赔付,高效解决售后问题,还有一大堆的服务都是为了你能有更好的体验对吧,那么菜市场是站在你这边的吗?
不是,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讲,你是菜市场的资源,你们小区和附近居民就是市场的流量池(散客),它通过一系列的服务把你们经营成他的私域流量(粉丝),目的只有一个:掌握对商户议价的主动权。
商户是菜市场的资源,它们通过提供服务和产品,获取收益,然后将其中的一部分分给市场。也就是,市场通过商户收租赚钱。
这套商业模式基本上覆盖了大部分的行业,车厂和4S店,保险公司和推销员,电商平台和供货商,短视频平台和博主等。
这个商业模式很平常,但是它不平常的地方就是,许多看似「正常」的规则或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非生产性利益攫取。
比如,电商平台很方便,但通过二选一,压制商家利润,挤压消费者选择;小区物业本是服务业主的,结果将小区公共设施给它自己牟利;学校指定的教培机构,医院耗材的独家供应商,行业的强制会费和培训,中介的独家代理权,都会让平常变的不平常。
当权力和利益勾兑,普通人就会难以对抗,多次碰撞后变的麻木和妥协。
笔者经常出差所以非常依赖「出租车」之类的交通工具,我见证了「西京城」出租公司的几次更换,但体验最好的时候,就是从「滴滴快的大战」开始后带来的。
为什么?就如我菜市场的那个故事一样,当年的出租车一个牌照 50-60万元,还不是谁都能拿到的。出租车公司是垄断的,牌照是凭关系拿到的,于是运营车辆的人就变成了两类:其一,小老板,一辆车雇佣第二司机,人停车不停的赚钱;其二,分包商,持有多辆车,通过二租/三租赚取「租赁费」。
每个人睁眼就欠别人「份子钱」,大家开车只为「多拉快跑」,什么服务,什么态度,爱坐不坐。
今天为什么变了?因为分配方式变了,大家的心态变了。打破了出租车平台的垄断,司机的自由度更高了。
原来的感觉是,你给出租车平台打工;现在的感觉是平台给你打工,积极性能一样吗?
虽然打破了旧贵族的垄断,但禁锢仍然存在。对于用户来说,仅仅是购物的选择多了,你依然没有办法不选择。
市场中用户说了不算,所以平台并不服务你。相对应的,平台会为商户提供便利,因为你的「刚需」所以你会多花钱,平台提供大数据杀熟则是帮助商户赚取更多的利润,提高了商户的满意度,赚取了更多的分成。
一个商业的闭环形成了,这里面用户的作用就是让人家大宰一刀,成为大数据下的「烧杯」。
你说你不去平台是不是就不会被杀了呢?当然不会,对于专业不足的用户,去哪里购物都会被杀。
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,我们买衣服去的服装市场或者商店,同样的裤子,你和你朋友的差价甚至比裤子还贵。
我刚毕业时,曾在家门口的服装市场花了 200 元买了一件原价 499 元的国牌衬衣。回家后被我妈知道了,嫌弃我不会砍价,拿着衣服直接去市场。在没有小票又不是本人的情况下,最后又拿回来了 100 元钱。
这件事给我了两个教训,第一,商家眼里我是蠢货;第二,买东西带上女人去。今天被大数据杀熟我都见怪不怪了,就在今天中午我老婆和小舅子同时团购,25元的套餐,老婆硬是便宜 5 元。售价低 25% 啥概念?净利润至少多 4 元,比抢劫风险低多了。
除非你是专业「买手」,否则商家永远能从你的行为习惯中赚取更多的利润。(对于研究微观经济学的我,也是在协助商家干这事的)
换个角度来看这件事。作为用户的我们犹如狼人杀里的村民,既不具备能力,也没有更多信息,一个闭眼玩家除了被人忽悠别无他法。
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提出过一个「柠檬市场」理论,讲的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,消费者无法判断产品的好坏,此时只会根据市场的平均质量和平均价格来做决策。
这个理论理解不了的听我通俗解读。买卖二手车时,因为买家无法判断车的状况,只能从有限的信息如「外观」、「里程表」来判断车的价值,买家会倾向低价来降低购买风险。
商家当然不会低价出售质量好的车,于是迎合买家,提供了一批外观好,里程少的「烂柠檬」(低质量产品)赚取高额利润。
久而久之市场上就不存在高质量二手车了,这就是「劣币驱逐良币」的理论模型。
消费者最绝望的事情就是,在一个刚需的寻租市场,遭遇到烂柠檬,然后倾家荡产难以翻身。
不可能遇到?恒大的烂尾楼,漏雨的迈巴赫,修不好的EA888,没有学位的学位房,死灰复燃的校外补课……包括这次的黑心棉卫生巾,几十年了吧?怎么就杜绝不了呢?
到底是人性的泯灭,还是道德的沦丧?都要回到商业的「利」这一字去思考。
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这种黑产可是有着完善的供应链和运营模式,这里面的商业逻辑更是堪称「死亡循环」,所有人心甘情愿的喝下那杯鸩酒用来止渴。
「柠檬市场」理论告诉我们,在一个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市场,所有的「好商户」和「坏商户」都在一个锅里搅马勺。这么一来,「坏商户」的日子可比「好商户」舒服太多了。
因为成本更低,「坏商户」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,有更多的费用可以去买流量,买广告,搞促销,也可以给渠道分配更多的利益……这么一来他的销量就会超过「好商户」,导致「好商户」有苦难言,长期下去就会销声匿迹。
有没有办法治理这种行为呢?有,如果监管力度强硬,违法成本远大于预期收益,这种坏柠檬就会被遏止。
比如,中国没有「绝命毒师」不是因为化学水平不行,而是源于违法成本承担不起,铤而走险者会被明证典型,哪怕你是外国人也不例外时,这个行业就会从根源上断绝生机。
「风险小收益大,干几年就收手」,「大家都是这么干的,也不缺我一个」,这样的心态下导致了黑产从业者络绎不断,打掉的产业链不断的死灰复燃。
在法律上,售假的违法成本是「三倍罚款」,听上去挺严重,但执法成本太高,加之商家会隐匿收入和销毁销售凭证,导致取证困难,往往是抓住了也处罚了,过几天换个马甲又开始了,犹如反复的癌细胞,好像怎么也杀不死。
黑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「供需关系」存在,别看只有 1 - 2 元的差价,在消费品领域那可是数以亿计的客户量筛选。
曾经有一个著名的事件「老干妈换辣椒」还记得吗?讲的是老干妈用成本更低的河南辣椒代替了贵州本地的高成本原料,导致口味发生了变化,引起了用户的广泛不满。
有大聪明出主意,你保持原味涨价不就行了吗?这是一种完全没有做过生意的认知。你去一个SKU(品类)丰富的大超市看看,在辣椒酱这个品类的货架上有多少产品,你统计一下他们的价格就会发现,大家之间都有一个明显的「价格阶梯差」。
因为,在竞争激烈的日用品市场中,价格的上下浮动哪怕是一元钱就会导致你偏离竞争赛道,进入到别人的强势区域。
比如,西京城的碳酸饮料「冰封」汽水,玻璃瓶装的价格是 2 元钱,如果你涨到 3 元,就会进入到可口可乐的强势区间,哪怕它在当地「口碑+情怀」双满分,也会被一大部分客户抛弃。
老干妈只是涨价一元,就会让出赛道给别人,也会进入到另一个当地的强势品牌领域参与竞争。要知道「可口可乐」这样的现象级品牌,涨价 5 毛都被多少人抛弃了,你一个全国品牌哪有那么坚固的护城河。
还有,在价格敏感用户聚集的下沉市场,「康帅傅」和「康师傅」傻傻分不清楚的时候,谁便宜,谁给小卖部的利润空间大,那么谁就能上架,试问黑产怎会错过这样的市场机会。
价格不敏感用户他们同样是「闭眼玩家」,一样也分不清质量好坏,于是他们就倾向于选择「品牌」。
还是大众消费市场,宝杰,联利华,欧来雅,小众,优一库,捞海底等一众品牌,你能找到他们的共同处吗?
它们是「柠檬市场」理论下的受益者,他就是「平均价格」和「平均质量」的佼佼者。当你想买一款洗发水,没有预算和目标的时候,你会去搜索对比,但无论你如何选择,你都避不开的会和「PG」旗下的产品对比。
我想要去屑更好的产品,那就选一款比「海飞西」更好的。
我想要经济实惠的,那就选一个比「PG」便宜的。
我不想用那么大众的产品,那就选一款不是「PG」的奢侈品牌。
就像初中物理讲的那样,所有的对比都要有一个参照物,这些品牌就是消费领域的参照物。吃火锅选捞海底绝不会出错,也吃不出问题,但要正宗,就要看久奴,大宇、或者老重庆品牌。
这就是消费者心态的进化。在中国经济复苏之初,「PG」这些品牌代表了洋气和时尚;在今天,消费者被商家把脑洗的五花八门之际,这些好品牌更多代表的则是行业「好柠檬」的参照物。
当今天,中国的经济全面复苏之后,在那些「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」之际,那些不符合时代逻辑的「旧生产力」都会被毁灭。
澳亚集团的韩先生说,「过去,他的朋友花 200 万元做美容,朋友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;今天,谁在说花200万元去美容,大家都会投来鄙夷的目光,并赞一句智商税」。
我们都知道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消费升级,我想用黄峥的一句话来定义它:「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,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、有好水果吃」。
在今天的社会里,消费升级指的是品质的升级,是使用体验的升级,而非价格的升级。
今天的国人「想要花更少的钱买更高的品质」,此时的「需求侧」发生了结构变化,那么「供给侧」的改革就要进入新一轮升级了。
拼夕夕的崛起就是这样,让你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想要的商品。它不负责筛选柠檬,你自己判断买到的是「好柠檬」还是「坏柠檬」。但当你的购物体验发生不满意,他会通过快速的「仅退款」解决你,而非问题本身。
黄峥搞懂了底层逻辑,所以它打造出了最符合消费升级时代的购物平台,于是他赢麻了。
回到开头的话题,类似希希纸业的黑产的存在,有着其历史的必然。但随着消费升级的持续,它们必然会无法生存。
如果不计成本的打击黑产,就像禁毒和那些年抓环保时关停河边的造纸作坊一样的力度,这些企业早就活不下去了,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?
其一,打击成本和收益不相等,公权力有更重要的事做;其二,9亿人月收入 2000 元。
第一个好理解,第二个不理解的话,此处也不便多言。你就想一下,古代那个赈灾时,将沙子和粮食掺在一起,分辨灾民的故事,就理解了。
如今我们是制造业大国,三大产业全面过剩,正经生产出来的产品早被打了下来,再加上互联网技术干掉了中间商赚差价,大量 9.9 元的良品进入到了市场,这一次竞争的差距被拉近了。
同时,随着新技术的应用,大数据并网,原材料夙愿,金水三四五联动银行监控企业账户,AI 电网监控用电,对那些只用电生产不报税的企业将会实施精准打击。
如果,再配上 10 倍罚款,危害公共安全无限期追责,从业者终身竞业,以及罪责严重者重判的行政惩罚,请问,那些如同「希希纸业」的黑产企业将会如何呢?
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,留给旧时代生产力的时间同样不多了。高能耗,低产能的小作坊;低成本,不环保的小工厂,将会随着行业整合的完成与黑产一同陪葬。
钟薛糕,花西西,说拉面,爷牛腩等,那些所谓的「新消费品牌」如同一阵风似的走过了人们的生活。说明它们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,这种商业模式也不是中国产业资本,商业资本主导的经济社会需要的。
再拿美容行业举例。相对「老美业」,最近几年,一群以名品专业线产品和仪器做生意的「新美业」强势崛起。「老美业」从业者纷纷大呼「狼来了」,然后玩起了「打不过就加入的戏码」。
转型中道崩殂的,转完四不像的,花了一大堆钱结果 P 用没有,搞乱了原来的经营,团队叫苦连天,最后抱怨,还不如不转呢。根本的经营底层逻辑没有搞明白,只换品项是完全没有任何用处的。
转型前请先想想「淘宝」怎么变成「拼夕夕」的,先搞明白新时代美业的商业逻辑是什么,吃透新美业的模式,然后再思考自己的基因和经营长板。当这一切都有了答案,再动手。
切记,慢才是快,急着送死不代表执行力高。
最后,我尝试着解读一下消费升级下的商业模式,如果你动手能力强,可以参考我的步骤先去「知己」,然后再试水。
第一、消费升级时代价值主张从「大众」成为「个性」。原来那种服务全人类的价值主张属于那些「大品牌」,它们是好柠檬的守门员,规模化是它们的壁垒,坚不可摧难以对抗。但你可以凭借定位某个人群的个性主张,在它的墙上打一个洞,带走属于你的那群客户。
第二、围绕你的个性主张,塑造极致的细分市场竞争优势。老祖宗的智慧「强龙不压地头蛇」同样适用于商战。服务业的全国乃至全球化的品牌渗透率是有限的,如果你是区域强势品牌,它根本无法在你的根据地与你形成决战。区域品牌一定要在当地形成绝对影响力,主动歼灭来犯之敌才是防守的核心。
第三、寻找价值认同的高手,匹配组织解决问题。人才难觅,适合你的人才更难,作为老板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必须是找人。特别是在人才密度低的区域,更是要提高代价构建组织,匹配人才,组建队伍。
第四、赚好钱,分好钱,回馈社会。赚钱是能力,分钱是智慧,回馈是德行,三者对于企业家同样重要。消费升级时代,对企业家个性的认知等同于品牌的一部分,雷军小米,魏建军长城,刘强东京东,张一鸣字节,老板的行为会被人们放到聚光灯下审视,稍有瑕疵万劫不复。
消费升级时代更是一个思想升级的时代,理念的价值将会大于曾经商业要素的总和,「价值主张」更是比什么都重要,它是一切的那个原点,一定要认真对待。
我是老朱,助力企业持续增长的咨询师。感谢你的耐心,我们三天后见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